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

太仓营商生态顶层设计新观察(上)

日期:2023-09-08 11:13:35 来源:苏州日报

□苏报记者 高岩 杨天笑 周哲 刘争

影响一个城市发展的因素多种多样。选择城市发力的方向,设计城市自身的作为,无疑是最复杂的变量。前者更多地取决于经济要素,后者则由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系列禀赋决定,比如城市的各种生态发育,创新生态、产业生态、创业生态、服务生态等等,构建出城市最终的营商生态。


(资料图)

由提升营商环境走向构建营商生态,太仓经历了从“推拉并举”:政府推手、市场拉手共同托举企业当选手到“生态赋能”的升维考验,政府搭建赛场,市场开放赛道,企业都是这场“超级联赛”的赛手。经济发展质效的比拼,上升到营商生态优劣的比较,其关键仍然在于处理好“有为政府”与“有效市场”的关系。

今年7月,太仓市同维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亮洁有了一个新身份——“太仓政务营商环境首席体验官”。每周,他都会到附近企业车间里走走,了解大家近期遇到的问题,询问申报的政策有没有到位,收集经营中的难点、堵点、痛点。

“体验官”仅是检测营商生态微不足道的“指标”之一,但种种“微体验”往往能成为最终决定生态环境的“调节尺”。

既是政策宣传员、问题反馈员,又是建议提供员、工作监督员,反复换位思考,目的是形成思路的升维跨越。从市场主体的视角出发,城市管理者主动转变职能,解除营商环境向绩效传导过程中的制约因素。打造“最舒心、最有感”的标杆示范,形成优质资源要素集聚的“强磁场”,“优”无止境的营商生态正成为太仓最核心、最持久的竞争力。

从“总经理视角”发现服务短板

评价城市营商生态,两种思路时而互为因果:审批部门“自上而下”分门别类的“硬指标”,总经理们“自下而上”口口相传的“好口碑”。

就生态而言,“优果”必有“善因”。以“好口碑”为导向,“硬指标”才更具科学性。换言之,就是以市场主体的需求为第一导向,靶向施策、精准用力。

5月23日,位于太仓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恒度生物项目“一天领4证”,并于次日取得施工许可证。太仓首创的“标准地+双信地+定制地”供应服务模式让该项目负责人左鹏非常满意:“竣工时间预计提前半年,大大节省了项目建设成本,我们看好太仓发展,看好这里的营商环境。”

“从办企业的视角看问题,调整我们的资源配置模式,给企业带来真正所需的服务。”太仓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成员、土地储备中心主任王近介绍,新模式开启以来,太仓超80%的企业选择“标准地+双信地+定制地”模式。目前,该模式已服务太仓211家企业、涉及土地出让面积9300多亩。

办事繁、问询难、多头跑、来回跑……这些“说大不大、说小不小,就是办不成事”的服务短板,最容易打击市场主体的投资兴业预期。站在“总经理”的角度往往能够发现更多的服务短板。随着优化营商环境政策升级至“6.0版本”,太仓的换位思维进一步凸显,一步步通过理顺关系、把握界限的“放管服”改革,换来市场活力的迸发。

“放得开”,市场主体办事更便利。太仓编制行政许可事项清单,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,深化“一业一证”综合许可改革,动态调整行政权力清单。“太仓一网通办平台”推出19项涉企类主题服务,压缩审批环节74.5%、跑动次数89.4%、申请材料55.7%。

“管得住”,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。太仓落实合法性审核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,创新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机制,构建信用便企“1+3+N”服务体系,推进“审管执信”应用试点,“区块链+公证”行政执法全过程记录模式实现市镇两级全覆盖。

“服务优”,企业家获得感更强。太仓在全国首创“三线平行”审批模式,开办企业、重点项目审批平均用时分别缩短至0.56天、6天,全省率先实现企业开办“七合一”,实现电子营业执照、电子印章、电子发票的电子化全覆盖;红色代办员、营商环境体验官深入工厂车间、惠企一线精准“把脉”企业痛点……

既重视对政府审批事项“量”的控制,更重视企业经营活动软环境“质”的提升;从推动政府强化改革的主体视角,转变为服务市场的客体视角,这就是太仓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的独特路径。

“有呼必应,无事不扰。最好的营商环境,就是企业不需要的时候没有存在感,企业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。”太仓市委书记汪香元说。

用“友好界面”展示亲商诚信

2022年12月,世界银行发布宜商环境新版概念书,正式取代源于2003年底首次发布的《营商环境报告》中的营商环境概念。

从营商环境到宜商环境,一字之差,凸显着营商生态的理念进化与内生迭代。笑口常开、和气生财,本是经商的不二法门。从这一点出发,任何企业面对各式各样的管理模式时,首先都希望面对一个“友好界面”,此界面要“亲和度”“体验感”俱佳。

“公司的产品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,所以要购买更多的‘绿电’和‘绿证’,保证出口产品百分之百使用绿色能源。”产品出口遇到难题,益技欧电子器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霍安向太仓寻求支持与帮助。

有呼必应,国网太仓供电公司的“电力低碳直通车”开进企业,开展“一对一”上门服务,现场“出谋划策”,针对该公司存在的500万度电左右的绿电或5000张左右的绿证缺口,建议向太仓的分布式光伏企业购买多余绿证。

供电部门成为企业的“绿色合作伙伴”。这是太仓诸多宜商案例之一。

从“营商”到“宜商”,太仓的思路仍然是把企业需求作为换位思考的第一指向,工作法则是系统性思维、整体性布局、一体化设计、联动式推进。

“作为一项整体性工程,营商环境涉及方方面面,只有打通部门壁垒、形成部门合力,才能真正帮到企业。”太仓市发改委主任万芬奇说。

有“一站式”服务的娘家人。太仓市企业服务中心为企业提供全规模、全所有制、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式、兜底式、全过程服务,20多个部门累计开展130个主题、48次窗口轮值服务,企业“只进一扇门,只上一张网,办成所有事”。

有源源不断的人才“仓”。启用人才服务中心,做优“太易居”人才公寓融合管理服务平台,人才在太仓“安居乐业”。打通国际职业资格与职称比照认定通道,落地国内首个AHK学院,累计培养近万名技能人才,“双元制”教育成为企业的“人才池”;西工大太仓校区、西交利物浦大学太仓校区加持下,高端人才集聚效应越来越突出。

有要素齐全的“加速器”。常态化开展“BEGI·N”金融沙龙等活动,创新“娄城贷”系列政府增信金融产品,构建“1+N”引导基金体系。200万平方米的全链条科创载体蓝图、沿江临沪近海的区位优势、“5+1”轨道交通网不断完善……

构建生态的过程,没有旁观者、没有局外人,人人、事事、处处都是生态的组成部分。

亲则勤,政府与企业从相对的单维度关系,转变为政府与能源供应者、金融机构、司法机关、社会组织之间的多维度关系,进而构建出更多财富创造的产业生态、包容试错的创业生态和优化配置的服务生态。

亲则清,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、资金流、技术流互相融通,信息公开,竞争公平,没有暗箱操作生存的“土壤”,没有腐败空气流通的“微环境”。

水深则鱼悦,城强则贾兴。

靠“一企一策”实现政企适配

优质生态,对于生态圈内的任何有机组织都是友好的,适配的。优质营商生态,首先要实现各种政策与企业发展的适配。构建优质营商生态的过程中,太仓不仅时时在研究应当怎么做,更时时在复盘做对了什么。

“换位思维”是站在规上企业的“位置”,还是中小微企业的“位置”?施策导向是“抓大放小”还是全员普惠?如何避免营商环境中的规模歧视、行业歧视?

营商环境优化有共性通用的一面,也有具体特别的一面。不同产业需要的“生长环境”必然有较大差别,同一产业在不同阶段的需求也不尽相同。

面对营商生态的“升维挑战”,太仓在开展普惠性惠企暖商活动的基础上,针对不同领域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分类施策,既“锦上添花”,更“雪中送炭”,统筹考虑不同企业的需求,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。

先瞄准共性需求,做好普惠施策。

在“5E·太舒心”营商品牌引领下,太仓深入实施减税降费、稳岗惠企等各项政策,产业引导基金规模扩大至134亿元,投用5059套人才公寓,2102家(次)企业享受惠企政策免申即享。同时优化土地空间供应,国土空间全域整治开展以来腾退土地2.6万亩。提高普惠金融覆盖面,丰富“娄城”智造贷、小微贷、科创贷、惠农贷、优企贷等多项政府增信产品,降低不同类型企业的融资成本。

再针对差异化需求,进行分类施策。

为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,太仓精准定位受惠对象,并采用点对点推送等方式,有效推动优惠政策直达快享。去年,太仓1867家企业享受到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“红包”,同比增长11.53%;186家企业享受到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,同比增长6.9%。

针对小微企业普遍存在的资金难题,太仓创新推出“循环式”电子保函,用电子保函替代现金缴纳保证金,以信用额替代现金流,降低企业交易成本。同时,税务部门定期梳理最新小微企业优惠政策,量身定制政策“大礼包”,分行业、分类型、分规模、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宣传和辅导。

围绕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等特色产业,太仓制定出台产业创新集群专项人才政策,连环升级科技领军人才计划,设立航空航天、生物医药、青年人才等支持专项,建设太仓市航空产业园、太仓市生物医药产业园等特色科创载体,实现“上下楼就是上下游”“产业园就是产业链”……

服务上尽最大可能“一企一策”。太仓升维营商生态过程中做对的关键一点,就是时时调整“政策计算器”的适配度,“算法”永远是企业的获得感,“算力”则是持续提升的城市管理智慧和政务服务水平。

“营商环境‘优’无止境,太仓将坚持问题导向、补齐短板弱项,精益求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、筑牢最强比较优势。”汪香元说。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猜你喜欢

市场